机械隔膜式计量泵刮研轴瓦的顺序及注意点
机械隔膜式计量泵刮研轴瓦的顺序是:先粗、细刮研下轴瓦,再粗、细刮研上轴瓦,然后精刮研整个轴瓦,*后刮研侧间隙和存油点。
下轴瓦的粗、细刮研首先把两下轴瓦安装在机体瓦座上,并使下轴瓦在横向保持基本水平,然后将齿轮轴放人两下轴瓦中,并沿其正常运转方向转动2~3圈。然后测量轮轴的水平度并做记录,*后将齿轮轴吊走,这时应根据轴颈和两轴瓦的接触情况及两轴瓦的相对标髙开始对两轴瓦同时进行粗刮研。粗刮研时应首先考虑齿轮轴的水平度,粗刮研的头几遍刀法应重,刀的运动行程为15~25mm,刀迹要在10mm以上,没有接触到的不允许刮研。当两轴瓦的接触弧面达到50%左右,齿轮轴的水平度在0.25/1000之内时,就应开始细刮研。刮研时刮刀要锋利,用力不要过大,过大会产生波纹,刮去粗刮研时的高点,刀迹长6~10mm,宽6mm,按一定的方向依次刮研。刀迹与轴瓦中线成45°角,高点周围也要刮去,点越稀疏刮研面积越大,直至接触角内接触点均匀,齿轮轴的水平度在0.20/1000之内时,就完成了下轴瓦的粗、细刮研工作,但不要急于进行精刮研,因为在精刮研上轴瓦时,下轴瓦接触点会增大,这样就需要在精刮研上轴瓦的同时修刮下轴瓦的大块点。
上轴瓦的粗、细刮研上轴瓦的粗、细刮研方法及其要求与下轴瓦的粗、细刮研方法及要求基本相同,两者所不同的是应把上轴瓦放在齿轮轴上进行对研,具体步骤参照前面所述。
上、下轴瓦的精刮研上、下轴瓦经过粗、细刮研后,已经在接触角内有了接触点,但接触点较大,尚需进一步精刮研。先合上上轴瓦,装上定位销,旋紧螺栓,使齿轮轴其正常运动方向转动两圈,折去上轴瓦,吊走齿轮轴,*后进行破大点精刮研工作,直至接触点达到要求。精刮研分三种情况,*亮的点全部刮去,中点在中间刮去一小片,小点不刮。刮研后小点会变大,中点会变成两个小点,大点会变成几个小点,没有点的地方会出现新点,点越来越多,刀迹长一般5~6mm,宽4mm。这里需要注意:要根据计算出的轴瓦顶隙确定结合面的加垫厚度,加垫片数不宜超过三片,材质为铜。
侧间隙的刮削研待精刮研完成后,应把120°接触角以外的部分刮去(也可将中部刮成舌口形,比侧间隙要低,保证进油),同时将轴瓦接触角处轴向两侧刮低0.02~
04mm,宽度在10~20mm之间。要注意刮研侧间隙时,在瓦的接触部分和不接触部分之间不允许有明显的界限,应使其圆滑过渡。
存油点的刮研当以上工作完成后,宜在轴瓦的接触弧面上刮研存油点,存油点的作用是蓄存润滑油并积脏物,以保证轴瓦的良好润滑。点的形状可刮成圆形或扁状,低速轴瓦刮点要均勻,油点要深,一般0.3~0.5mm,面积为15~20mm,其面积不应超过接触角面积的1/5,存油点要使它与瓦面圆滑过渡。高速轴瓦油点要均勻,油点要浅些,以便建立油膜。
刮研铜轴瓦时侧间隙应该大一些(为顶间隙的二倍,至少两者相等),因为铜的膨胀系数大。
机械隔膜式计量泵刮研轴瓦要用刮刀,切不可用锉刀或砂布抹擦。
滑动轴承的装备与调整
在多支承的轴承上,轴承的同心性对保证轴承工作很重要。首先可用拉线法检查其同心性,用拉线法校正后,再用轴本身进一步校正轴承。其方法是在轴颈上涂以显示剂,把轴放在轴承上,检査轴瓦表面接触情况,安装时必须调整到程度,才算符合技术要求。
轴承座与机器底座之间的接触面要尽量紧密,这对高转速的机械要求更为严格。例如,汽轮机的接触面必须研磨,用0.03mm的塞尺片也塞不进去才算合格。因为如果有间隙,则机器在高速运转时就要发生振动,这对机械是不利的。